首页 > 观察

直销曝料QQ:1076580033,1176580033 本站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播+”新场景,或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

人民网-舆情频道 2020/9/3 字体大小:

道道网讯 “直播”是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亦或是疫情后的复工复产,“直播+”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全面赋能各行各业。

近日,在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办的“直播赋能新业态 数字经济新引擎”研讨会上,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发布的《互联网平台“直播+”赋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直播正在走向‘日常化’,日常也正在走向‘直播化’”。而与会专家也表示,“直播+”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极大的创新性与生产性,不断突破旧有用户圈层、改变日常生活方式、重新塑造现实空间、创新社会治理。


破圈与跨界:直播界的新文化运动

作为一种聚合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的新型媒介样态,直播本身就是一种极为优质的信息承载与交互方式,而低门槛、易操作的表达方式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更为简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认为,视频直播可以看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新文化运动,这种所谓的新文化,是以生活化、原生态为底色和起点,慢慢发展壮大结出新的文化果实。

首先,直播赋予了更多普通人新的权利,促进了社会资源更好的流动与重新分配。彭兰谈到,与依靠文字的思想光辉引起众人注意的论坛、博客和微博等平台相比,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使得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的上升通道,原本因文化和技术门槛被排除在媒介话语表达空间之外的边缘网民群体,重新获得了创造、生产和分享自身文化的机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祝华新也指出,无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作品,以雅俗共赏突破了传统的阶层局限性,是网络文化生态新变化和民间叙事文本崛起的体现。

其次,“直播+”以全新的内容营销逻辑打破与解构着社会旧有领域的诸多边界,也同时重新划定着全新的发展版图。《报告》指出,“直播+”模式突破了社会个体行动与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进一步解构了旧有的组织架构与产业环节边界,同时打破了行业、供需匹配与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的边界。

再者,以直播电商扶贫为例,它以极快的速度打破供需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的固有壁垒,高效率实现供需信息的匹配。在2020年3月快手平台组织的“百城县长 直播助力”活动中,11位县长、县领导连同11位快手达人在6天时间里直播近30场,吸引超过2100万人观看,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这种信息普惠的底层逻辑推动着“直播+”发挥着一种新型基础设施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


场景新探:直播“日常化”与日常“直播化”

作为一种极具内容张力与发展潜能的新型媒介形态,直播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较2018年底增长1.63亿,占网民总数的62%。可见,直播正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报告》指出,目前学界、业界对于直播的研究多着眼于直播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走向普及化、日常化,即“直播日常化”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日常直播化”逻辑也同样是在纷繁复杂的行业表现底层下涌动的暗潮。

日常生活的直播化,意味着直播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为了获得直播平台里的表达素材,人们常常会以如何进行媒介化表达来审视自己,甚至会为了迎合直播而反过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选择,直播所代表的媒介化逻辑正在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也就是“日常直播化”趋势。正如彭兰教授所提及的,从长远来看,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的行为模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值得更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相关研究指出,用户在互联网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可视为“从文字化生存到视频化生存”的转向。《报告》也同样提出,直播作为移动视频时代一种新型的内容呈现和消费方式,体现了数字化生存3.0版本:用户逐渐走向“视频化生存”,甚至未来会走向“直播化生存”。日常生活与直播的媒介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流动,并且个中界限不断模糊与消弭。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日常生活逻辑与直播化逻辑将彼此紧密交融,甚至变得密不可分。


“直播+”:推动数字时代的价值共创

根据中新网报道,独立第三方监测服务商O'Ratings于7月中旬发布了直播行业第二季度报告,该报告指出:第一季度直播行业整体用户规模实现1.02亿人的爆发式增长,第二季度趋于理性发展,增幅达到0.29亿人。随着直播用户量的增加,直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媒介形式,在拥有广泛影响力和覆盖率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提出,网络直播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制作成本、沟通成本、诚信成本,这种成本的降低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由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这种理想化状态尚且需要一个过程,但不难发现,网络直播在教育、电商、旅游等领域已有广泛运用,直播时代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和概念,而正在真正赋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报告》认为,“直播+”模式实现了重塑现实空间的可能。直播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家庭和职场的公共空间,也称为第三空间,它并非固定为秀场、商场、教室等任何一种特定空间,而是因时因势而变。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打破边界、拓宽思路,将“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引入到治理工作中来,与人民群众沉浸式共处同一“网络空间”,不仅契合了直播普及的信息传播生态,也体现了网络时代下的民心所向。

《报告》还认为,这种流动空间正自下而上成长为拓展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力量。直播平台以技术和用户的双重优势,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平台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全方位保障权威信息触达;二是直播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新场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举措提振乡村经济,脱贫攻坚注入“云端”力量;四是技术赋能在线教育生态,打破地域边界探索教育普惠;五是拓宽民俗文化传承路径,赋能优质文化资源增量空间。

据统计,1月20日起在疫情直播开播的前十天,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主流媒体以及湖北卫视等地方媒体,在快手上已进行近200场疫情直播,累计超过10亿人次观看;2月以来,交通运输部联合快手,推出“疫情防控,交通在行动”系列直播,场均观看人数超过500万,内容涉及高速、铁路、民航、公交等各行各业,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交通运输领域的一线工作状态。


瑕不掩瑜:向未来进军的直播

全民直播时代或将到来,尽管直播监管困难、平台权力滥用、社会圈层出现新的固化迹象、个人权利让渡以及“数字劳工”等问题值得观察、探讨和思考,但与此同时,直播平台上仍然每时每刻都在诞生神奇的故事,创造各种令人惊喜的奇迹。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拨开迷雾,发现本质。

从认知层面看,直播可能需要被重新理解与定义。中山大学副教授、广州直播电商研究院副院长周懿瑾指出,政府、企业可以尝试把直播理解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行业、一种渠道等——这种观念会使直播有着巨大的升级潜力和赋能空间。“直播+”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与各行各业进行灵活而又深度的融合,为不同领域的持续蓬勃发展赋能。

此外,直播平台应继续坚持与提倡“平等普惠”的价值观。快手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编辑徐静芸谈到,快手平台在“平等普惠、真实向善”的核心价值观下,构建了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国民化用户群体和自然化内容生态的实践体系。但有专家担忧,在直播领域,顶级的主播品牌已经难以打造,这是否也意味着新圈层的出现?因此,在未来,直播平台应该继续在技术、用户和内容三方面深入贯彻“平等普惠”的价值观,让直播惠及更大范围内的普罗大众。

最后,我们要抓住直播浪潮下的社会转型与发展机遇。深刻理解直播关于新引擎、新媒介、新力量的三个关键角色,充分利用“直播+”在数字经济、空间塑造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优势,推动直播走向更大程度的普及,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在全面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大展身手。


免责声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 今日热点
  •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