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广告监管工作的关心支持!
医疗广告是群众获取就医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推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重要方式。医疗广告市场秩序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到医疗服务相关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同时也是广告监管工作的重点。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有关情况。第一方面,介绍2025年医疗领域广告监管情况。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加大对医疗广告活动的监管力度,重拳打击各类“神医”广告,陆续制定相关执法指南,持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和联合执法,努力提升医疗广告监管效能。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持续保持对违法广告的高压严管态势。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医美专项治理、民生领域广告监管专项行动,今年还开展了广告市场秩序集中整治,聚焦互联网媒介和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加大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广告监管执法力度。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医疗广告违法案件1666件,罚没金额1278万元。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3批次30起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涉及医疗美容、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形成有力震慑。2020年至今,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医疗广告案件1123件,罚没款2711万余元;医疗广告监测违法率从2020年的3.89%,下降到2024年的1.57%,降幅约60%,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完善监管规则,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医疗健康科普在表现形式上愈发接近;部分不法经营者假借“科普”的外衣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甚至虚构“名院”“名医”吸引患者就医等乱象时有发生,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为有力回应民生关切,市场监管总局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出台了《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之后又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上述执法指南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公示、医疗健康科普的边界;进一步细化了违法医疗广告的认定原则,明确了查处违法医疗广告过程中规范行使裁量权的有关要求。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优化医疗广告管理的5项先行先试措施,推行医疗广告告知承诺、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等措施,助力医疗和广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不断增强跨部门综合监管效能。医疗广告的监管,涉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告经营发布主体等多个方面,为做好监管衔接、实现标本兼治,市场监管总局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贯通协同,在线索移送、会商研判、情况通报、联动执法等方面完善协作机制,形成广告监管与行业管理同向发力、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2025年,对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报的一批涉嫌医疗广告违法线索,市场监管总局及时组织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核查处置。对于经查实发布违法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市场监管部门也将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进行通报。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优化医美机构登记管理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17条措施,加快实现广告审查数据线上推送、违法广告线索共同研判、涉案违法机构联合惩戒。
第二方面,就大家关注的《医疗广告认定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近年来,医疗广告投放量迅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借健康科普、医疗信息公示名义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就医安全。为更好规范医疗机构广告发布活动,切实维护医疗广告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并以公告形式公开发布了《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为有力打击违法医疗广告提供更为清晰、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引。
一是聚焦社会反映集中的无资质“黑医院”“黑医生”发布广告误导群众就医选择的问题,《指南》对医疗广告发布主体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明确规定了除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发布医疗广告。
二是紧盯借医疗信息公示和科普活动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的违法行为,《指南》在明确哪些形式的信息公示和科普活动不构成广告的同时,也列举了借医疗信息公示和健康科普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的具体情形。
三是为推动实现对医疗广告乱象的标本兼治,《指南》对市场监管部门与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之间的线索移送、情况通报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指南》的出台,有助于准确认定和打击利用医学科普、健康养生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更加公平的医疗广告市场环境和有序的医疗科普社会氛围,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满足公众对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和就医需要。
情况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