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网讯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金融检察白皮书》(第八辑),对2022年至2023年度该院办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全面盘点。数据显示,朝阳区检察院2023年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数和人数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2.4%和23.8%,其中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在2022年减少52.1%后,2023年再次呈现上升趋势,而洗钱案件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白皮书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朝阳区检察院受理金融犯罪案件773件1809人,所涉罪名与上一年度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资类案件(主要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案件)、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罪、洗钱罪、信用卡诈骗罪等,其中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受理数占到了同期金融犯罪案件受理总数的92.8%。从案件特点上来看,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2023年重新呈现上升趋势,受理案件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1.6%,且涉案形式不断升级演变,不仅将私募基金、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概念作为宣传噱头,非法募集大量资金,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信息后,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元投资需求“定制”投资项目,实现宣传对象的“精准”收割。多数案件中都存在海量的银行流水,资金流转错综复杂,难以查清资金去向,给追赃挽损工作开展带来极大难度。
此外,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呈现多发趋势,作案手法不断“进阶”,具有产业化倾向。其非法经营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黄金、期货、外汇等领域,多数为团伙作案,成立看似“正规经营”的公司,在没有证券咨询等业务资质的情况下,寻找潜在“股民”使用统一话术推荐股票,收取服务费。且犯罪分子多使用专业化的交易平台,在查办中很难获取平台的后台数据,侦查取证难度大。
与此同时,非法传销的网络化趋势明显,呈现规模化的特征。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空间低成本、低门槛、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不断建立新平台实现交易模式层层传递、迅速复制,规模化蔓延态势迅猛,带来极大金融风险。犯罪分子往往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和相应的计酬、返利模式,故意剥离收款账户之间的关系并有意操纵,制造多个独立传销组织的假象,刻意规避传销三级架构和三十人的入罪“门槛”,给侦查取证及案件定性带来一定难度。
白皮书还显示,金融诈骗案件多集中在信贷保险领域,案件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而洗钱犯罪中呈现出上游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亲友洗钱和职业化团伙洗钱“双轨并行”,洗钱手段不断“升级迭代”的新特点。
白皮书通报的朝阳检察院金融检察工作情况显示,针对上述情况,朝阳区检察院在案件办理时全流程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建立与审计机构的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并不断完善重大金融犯罪案件百分百提前介入、“朝检-朝阳经侦”月度通报会、检法疑难复杂案件联席会等机制,切实发挥审前主导作用;强化检察技术与司法办案对接协作,充分运用大数据资金穿透,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定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朝阳检察院依托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做实平等保护,引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依托常态化协调联络机制,定制优化检察服务;依托“检察+行政监管”共同体,凝聚金融风险防控合力等。此外,该院还通过建立“大数据+”模式,探索创建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深挖金融违法犯罪线索。2023年,依托“市场经营资质和执业资格大数据监督治理模型”,发现非法集资案件中48家涉案公司仍处于“经营状态”,针对该情况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移送线索,建议吊销营业执照,均收到回函。